作为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本身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中和不同区域中习俗有所差别,但在正月初一的拜年习俗却是各地人们约定俗成的。为何人们要在大年初一拜年,拜年习俗何时产生,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呢?
春节来了
拜年在我国古代其实指的是向长辈的拜贺,要祝长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随着时代的演变,拜年也逐渐的由晚辈向长辈的拜贺扩展为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之间的祝福。如今的拜年则形式多样,人们不用再拘泥于见面之后的拜贺,通过短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的拜年活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拜年是人们在正月初所要进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它表达了人们对亲朋好友和乡邻的真挚祝福。
拜年
一、拜年与年兽的传说
据传说,拜年这一项习俗的起源与春节的起源密切相关。传说每年的除夕夜都会有一只名为“年”的怪兽来到村子里横行霸道,它有着血红的大嘴而且会吃人,百姓对此十分害怕,每当除夕夜都会离开村子避难。直到人们发现鞭炮和红色能够抵挡年兽侵扰之后才使得年兽不再为祸人间,人们也就把这一天晚上称之为“过年”。除夕夜过后的第一天,人们往往会在村里互相庆贺亲朋好友与邻里没有被年兽吃掉,而这种习惯也就逐渐演化成了正月初一的大拜年。
年兽
二、拜年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作为一个萌芽于先秦三代、确定于两汉魏晋、成熟于隋唐时期的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及其习俗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拜年习俗的发展历程与春节也是一样的,至汉代已经出现了拜年风俗的雏形。据史书记载,在汉代时,每逢岁首(即正月)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岁首祭拜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祭祀祖先,而晚辈也要向长辈进献椒柏酒并祝福他们健康长寿。除家庭内部要拜年,官员之间也会在岁首互相庆贺祝福,这可以说是后来成熟拜年仪式的萌芽时期。
祭祖仪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拜年已初具规范,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写道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这里指的是亲族内部之间的拜年仪式,说的是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晚辈要整理好衣服按次序向长辈递上椒柏酒、桃汤与屠苏酒等用作拜贺,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安顺气。到了隋唐时期,拜年也逐渐的由家族内部的拜贺扩展成为一项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唐朝薛逢曾有诗《元日田家》曰:“相逢但祝新正寿,对景那愁暮景催”,表达了人们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相互祝贺的真挚心意。在唐代出现了被称为“拜年帖”的事物,人们在拜年时互送拜年帖,而拜年帖上写的则是一些新年祝福, 拜年帖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新年贺卡了。
屠苏酒
三、日渐成熟的拜年礼仪
时光流转到了宋代,此时的拜年习俗更加繁杂,拜年已经逐渐脱离早期的带有氏族祭祖仪式的意味而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社交礼仪。北宋时期的孟元老曾在《东京梦华录》里写道:“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这说明在北宋时期拜年已是上流社会的重要礼节。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也有相关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据学者研究表明,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意的表达,而在上流社会当中的官员之间的拜年则更多的是出于扩展交际圈以及互相笼络的目的,其祝福的诚意已大为减半。
上流社会的拜年
产生于唐代的拜年帖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它已经成为官员之间在正月初一时分用来扩展交际圈和笼络感情的重要社交工具。在宋辉的《清波杂志》中写道:“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意思是说拜年帖已经成为宋代官员拜年的主要手段,但递交拜年帖往往是由他们的仆从前去递送而不是他们亲自前往,这也反映出官员之间的拜年大多具有走过场和礼节性的意味。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网址: http://www.mysdzz.cn/zonghexinwen/2020/1106/502.html
美与时代(上)投稿 | 美与时代(上)编辑部| 美与时代(上)版面费 | 美与时代(上)论文发表 | 美与时代(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与时代(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