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探析李可染山水画之“师”

来源:美与时代(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林风眠是李可染在22岁至24岁入杭州艺专学习时期的校长,他的治学理念和个人风格都对李可染画风进行了一次转变。李可染曾言:“1929年我二十二岁,到杭州考进了由林风眠任校长的

林风眠是李可染在22岁至24岁入杭州艺专学习时期的校长,他的治学理念和个人风格都对李可染画风进行了一次转变。李可染曾言:“1929年我二十二岁,到杭州考进了由林风眠任校长的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加入了由鲁迅先生培育的青年美术团体‘一八艺社',读了一些由鲁迅先生编著的进步书刊和世界名著,从而对艺术和社会有了初步的理解。这对我来说实是一个决定我一生的关键时刻。”[2]学校教授的偏向西方印象派风景画对李可染写生观的情与景之意境有了启发,他决心要创造能够在忠于自然的基础上表达祖国意象和民族情感的新意境山水画。

以上是从李可染的少年家境与师承谈“师传统”“师众家”,以此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强调李可染对待传统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学画观念。

二、造化为师,新诗入画

作为20世纪中叶山水画转型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绘画大师之一,李可染(1907—1989年)一直是学界研究20世纪中国山水画新发展的热门对象。笔者发现学界对李可染目前的研究常聚焦在其生平、教学思想、苦行写生、绘画本体(笔法、墨法、构图、意境)等方面,但对于李可染的学习观少有研究。笔者以学者孙美兰的著作《李可染研究》和李可染的《谈学山水画》为重要参考资料,梳理李可染山水画之“师”,探求20世纪“李家山水”能够引领中国画面貌变革的重要原因,以期对当下想要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学人有所启示。

摘 要:李可染是20世纪卓越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作为响应新文化运动革新中国画的绘画大师,他所创造的“李家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典型代表。研究李可染的学习观念,探索“李家山水”面貌形成背后的原因,为当代山水画的革新提供借鉴。从“师传统”“师造化”“师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李可染山水画的学习道路、艺术探索和治学态度。

本文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从1960年起,李可染开始在画室将之前的写生草稿与意境融合加工,进行主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再创造。这个过程他形容为“采一炼十”,将艺术创作比喻成采矿炼铁。“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和思想的根源,但它不是艺术。它是原料,是带着杂质的矿石,没有它,炼不出精钢来,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人将永远发掘不完。”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冶炼工人双重的艰辛和勤奋,在艺术创造中自然形成艺术的审美对象,和人的审美情感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审美作品。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画家自身对自然美的发掘和发挥,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艺术创作绝不是对客观景物的简单再现,要想提炼现实事物的美必须结合人的情感思想,必须经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意匠,最终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理想化的典型形象共同物化在载体上,使人可以真切感受,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为艺术家们所创造出的能“卧游”的可游可居之境。山水画中意境的创造绝非易事,李可染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上,更表露出新时代下祖国河山的新气象,这依靠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实践。“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这是李可染教导学生时对自己的形容。艺术创造是困难的,任何从事艺术的人都需要长期的自我打磨。李可染从古代圣贤和齐黄二师那里学到了苦行探艺的治学精神,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阐释了“苦学派”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的文艺政策积极鼓励文学艺术家深入基层,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生活,搜集素材。”“1954 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在《新观察》得到一百元的支助,决定到外地沿途旅行写生。……回来之后,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举办三人水墨写生画展。”[3]邵大箴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了李可染1954年第一次写生之旅。在这次写生之旅开始时,李可染请人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表达了自己在写生中重视意境并最终革新中国画的伟大抱负。写生于他是一次静心苦行,唯有反复练习,狠狠地抓住景物特征意境并与情感交融,才能画出满意之画。1956年李可染再次出游写生,在途中悟出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的方法体会。隔年李可染去德国考察访问,完成多幅写生创作图。1959年他到桂林写生,画出了漓江山水气象并一直绘画此题材,至1984年创作出《漓江山水天下无》这一将雄壮奇崛的祖国河山气概与柔和朦胧的南方意象巧妙结合的佳作。从江浙皖到江浙川陕,再到访德,最后是桂林阳朔,李可染连续四年的写生探索完成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李可染的写生创作对比前人借笔墨形式画胸中丘壑的山水画来说,进一步深入自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对景写生。他从来不是直接将古人笔墨和丘壑搬前挪后,也不是在传统山水画的章法布局中堆砌笔墨,而是在师造化中引入西式写生手段,借鉴西方风景画的透视、光色,探索中西合璧后的现代山水画的图式与语言。李可染以写生去突破,以“造化为师”追求意境的举措也引起了20世纪中叶以来的写生热潮。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上)》 网址: http://www.mysdzz.cn/zonghexinwen/2022/0704/845.html

上一篇:明星字迹鉴赏,赵今麦宛如“印刷体”,他却被
下一篇:美与时代教育期刊(美与时代是学术期刊吗)

美与时代(上)投稿 | 美与时代(上)编辑部| 美与时代(上)版面费 | 美与时代(上)论文发表 | 美与时代(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与时代(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